什么样的微商产品是收智商税?
在生活中,不少身边的朋友都在做微商,相当一部分微商都在用心经营自己,卖优质的产品,并最终取得好的收益。可是也有些微商产品的盈利模式,并不是通过产品本身,而是招代理抽成,把产品押给代理,这些厂家并不关心最终商品销量和产品本身的质量。
这些微商产品的套路有点像类似于传销模式,发展代理,并向代理们收取费用。对于线下的传销,涉及违法,现在监管非常严格,一旦出现,监管部门就会从严处罚。但是如果是采用传销模式的微商,就很难监管了。
如果不是面向消费者的微商产品,而是面向代理的微商产品,通过收取高额的代理费来盈利的微商产品,就是收智商税。
生产这种微商产品的厂家不关心产品本身,而是关注代理的人数。人都是有贪欲的,而且有从众心理,仅仅发展下线就能赚钱,有些人就会跃跃欲试。文渊智库王超认为:“大部分类似上面营销模式的微商就是收智商税,只是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。”
心理学教授诺华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解释,上面类似的产品之所以能迅速串红,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以下几种原因:
1、大规模广告投放之所以能够提升品牌知名度,主要是产生了纯粹曝光效应(mere exposure effect),即高曝光率导致高熟悉性,越熟悉就越喜欢,最终表现在消费偏好上。你可能并不喜欢“送礼就送脑白金“的广告,但在挑选这类产品时,会不自觉地选择相关的品牌。
2、明星代言或赞助热门节目,利用了晕轮效应(halo effect),也就是所谓“爱屋及乌”,人们会由于喜欢某个代言明星或节目而对产品品牌产生偏好;明星代言或赞助热门节目还包含了一种锚定效应(anchoring effect),即产品和高大上的节目或身价不菲的明星联系在一起,人们也会认为这种产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价值。
3、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不是全然理性的,尤其是面对不熟悉的新品牌时,很少有人会认真地探究产品的原料、成分、成本和关于效果的科学检测结果,更多地是依赖广告呈现的信息和个人推荐。这时候,制作精良的广告、高大上的包装、他人的个人见证就能起到很好的劝说效果。
4、生活节奏、信息迭代的速度加快,让人们“去习惯化”的需求增强,希望不断获得新的刺激,所以“新款”、“新品牌”总能撩拨人们的神经。人们愿意尝鲜和试用,容易被“种草”,并愿意把使用体验与他人分享。
诺华认为,这种产品及模式,只要不触及法律底线(如质量问题、虚假宣传、强买强卖、传销)等,采用任何营销方式进行推广都无可厚非。有这样的需求,就有市场,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也得到了允许。
诺华表示:“不过商家还是要讲究基本的诚信经营,品牌溢价要植根于消费者对品牌的长期信任,投机的做法不可能长久;消费者还是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和信息的甄别能力,避免跟风、盲信,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,应该尽可能让每一分钱都换回它应有的效用。”
如果这类微商产品在产品靠谱属于正常的营销玩法;但是如果这类微商产品功效名不副实、虚假宣传,那就涉嫌商业欺骗,甚至是欺诈。同时,如果销售体系构建超过国家规定的3级分销的话,就涉嫌违法传销了。如果在这种情况下,消费者依然选择“相信”,那么就是“智商税”或者“割韭菜”了。